心理學中的催眠究竟是什麼?

廣義催眠的界定,催眠是一種不同的覺知狀態,其特征是一些人對暗示有特殊的反應能力,並在知覺、記憶、動機和自我控制感方面發生變化。在催眠狀態下,參與者體驗對催眠暗示的反應性增強—他們經常感到他們的行為是在無意中或不需任何意識努力就完成了。

催眠狀態是怎樣的?

催眠不是要你入睡,而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

很多人一聽到催眠,就會覺得,是讓人更好更快的入睡。所以我也有朋友會對我說:最近休息很不好,來來來,給我催個眠,讓我好好睡一覺。話說這時候對面看到的就是我大寫的無語神態。

事實上,催眠狀態下,人的意識是相當清醒的,和睡著了截然不同。在這個催眠治療時刻,雖然身體很放松,但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並且意識會跟隨著催眠師的指令與暗示,所以在這個時候,催眠師是真的可以給被催眠者的潛意識裏植入一些信念一些思想的,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被催眠者對催眠師的信任上。

哪些人可以被催眠?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人的感受能力各有不同,人群中有20%左右的人天生就對催眠敏感度高,會很容易被催眠。而有一部分人卻又是根本就無法被催眠的,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被催眠。

我們可能經常會看到一些電影電視裏有催眠大師請觀眾上場示范催眠的環節,展示神奇的那一幕也多半在這個時刻。而一些催眠授課的現場,也會有人橋啊瞬間催眠等催眠示范的內容。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在當眾催眠示范之前,都會有一個大家全部參與的互動遊戲。

比如上周我去上的美國催眠大師在北京開的科學催眠體驗課,就有很多活躍現場氣氛的互動小遊戲,表面上看似乎就是為了讓大家迅速興奮,讓課堂更有趣味更有活力,其實還有一個真正的目的,就是為後續的催眠演示挑選合適的受眾。在遊戲的過程中,催眠大師其實就在觀察大家的反應,看看哪些吃瓜群眾的潛在催眠感受性比較高,這相當於做了一個角色篩選,為下一個環節選角。

當然這裏插播一個小段子,那天的體驗課,湯姆大師選擇了我作為上台被催的代表。我被選中時那個心情啊,非常緊張!為啥呢,因為我是公認的那種比較難以被催眠的人,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就是個催眠師,深知催眠套路。我只覺得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心裏想的是怎麼辦怎麼辦!如果我不能愉快的配合大師玩好這場遊戲,彼此都會很尷尬的好不。我只有一個念頭:努力配合他!

於是當我在台上坐好的時候,是緊張的,後背都出汗了,就是怕萬一湯姆大師給指令的時候,我給聽錯搞砸了,當大師要我舉手的時候,我特別認真聽是哪個手,我可得確認清楚免得到時候舉錯了一個手,那就難堪了……我注意力高度集中,事實上已經進入了催眠狀態。

而人在放松狀態,嘴巴是微微張開的,時間一長,注重儀表的我又開始在想了,這麼多相機對著我拍個不停,這嘴巴張開久了會流口水的好不,到時候會拍的我很不好看,要注意點.......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在催眠狀態下,意識是非常清醒的。

催眠能做什麼?

上面提到了,在真正進入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是非常配合的,他會跟隨催眠師的指令,在行動上在思想上都會被影響。

而這一切,也取決於自我的意願。或者說,沒有人可以睡眠另外一個人,被催眠的這個人是自己催眠了自己。願意被催眠的人才會進入到催眠狀態,催眠並沒有那麼神奇。

所以,催眠其實是一種合作的關系,僅有催眠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催眠成功的。

而如果你願意接受催眠,是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行為,比如減肥、戒煙、恐懼症甚至年齡回溯、前世催眠都是可以做到的!

催眠不能做什麼?

對於催眠,大家還會經常有的一種誤解就是:人一旦被催眠,就會什麼事情都聽那個引導者的了。是否一些秘密隱私都會倒豆子一樣毫無保留的傾吐。

但事實上呢?

事實是,催眠其實是雙方合作,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一個互動過程。簡而言之,如果被催眠者不願意配合催眠者的引導,那麼被催眠者將很難進入催眠狀態。所以大部分的催眠與被催眠者是需要彼此有一個認識了解的訪談的過程,需要建立一個臨床心理學家信任關系,否則是很難進入催眠的,此其一。

再者,如果催眠師給出的指令,如果是一件違反了自己的內心准則的事情,在現實層面絕對不會去做的,在被催眠之後的潛意識層面也是不可能去做的。所以,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催眠,是需要互相配合的,並不是催眠師催眠了誰就可以為所欲為的。違背了你的道德准則的事情,即便是在催眠狀態下,你也很難會完全聽憑催眠者的指示去做。

在催眠狀態下,人是很清醒的,如果催眠師真的問你銀行密碼,咳咳,你說出來了,有可能是你很信任催眠師,相信他不會對你不利;也有可能卡裏沒幾個銀子,你覺得說出來無所謂;又或者,你本身來找催眠師就是密碼忘了來尋求失去的記憶力的!

因為其實我們人類有很多心理防禦機制,這個時候,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其他的心理機制在感受到危險的時候,就會啟動了,比如阻抗,比如逃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