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自我檢查:妳可以做什麼?
乳癌自我檢查是每位女性都應該掌握的基本健康技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2022年香港新增乳癌病例達5,656宗,佔女性癌症總數的27.4%,平均每日有15名女性被診斷出乳癌。這些驚人數字凸顯了自我檢查的重要性。自我檢查的最佳時間點通常在月經結束後5-7天,此時乳房較為柔軟,容易察覺異常;停經女性則可選擇每月固定日期進行。
正確的自我檢查應包含視診與觸診兩個步驟。視診時需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面對鏡子觀察乳房外形、皮膚紋理、乳頭狀態是否有變化,特別注意是否出現凹陷、橘皮樣變化或異常分泌物。觸診時可採站立或平躺姿勢,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指腹,以穩定壓力由外向內螺旋式移動,仔細檢查整個乳房及腋下區域。檢查範圍應上至鎖骨,下至肋骨下緣,內至胸骨,外至腋中線。
若發現以下異常跡象,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乳房或腋下出現硬塊、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皮膚出現凹陷或皺褶、乳頭凹陷或方向改變、乳頭自動流出分泌物(特別是帶血分泌物)、乳房皮膚出現紅腫或潰瘍。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乳房硬塊(約80%)為良性,但任何變化都應由醫生進行專業評估。
香港多間服務提供自我檢查教學課程,這些課程由專業醫護人員指導,幫助女性掌握正確技巧。同時,這些基金會也提供服務,包括心理輔導和康復指導,對於經歷恐懼的患者特別重要。自我檢查雖不能替代專業篩檢,但能幫助女性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在發現異常時能及時就醫。
乳房X光攝影:黃金標準篩檢
乳房X光攝影(Mammography)被公認為乳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這種低劑量X光檢查能有效偵測微小的惡性腫瘤和鈣化點。香港衛生署乳癌普查計劃建議,40歲以上女性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檢查,高風險族群則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檢查。統計顯示,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40-50歲女性乳癌死亡率達40%。
檢查過程需將乳房放置於攝影機的平台上,透過適當壓迫使乳房組織展開,這個步驟雖可能帶來暫時不適,但能減少組織重疊、提高影像清晰度,並降低輻射劑量。整個檢查通常需要拍攝兩個角度:頭腳位和內外斜位,過程約需20分鐘。現代數位乳房X光攝影(Digital Mammography)更進一步提升了影像品質和診斷準確性。
檢查結果通常採用美國放射學會的BI-RADS分級系統:
- BI-RADS 0:需要額外影像評估
- BI-RADS 1:陰性,建議常規追蹤
- BI-RADS 2:良性發現,建議常規追蹤
- BI-RADS 3:可能良性,建議短期追蹤
- BI-RADS 4:可疑異常,需考慮切片檢查
- BI-RADS 5:高度懷疑惡性,需採取適當措施
香港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約10-15%的受檢者需要進一步檢查,其中僅有1-2%最終確診為乳癌。對於已確診的患者,定期追蹤檢查有助於監測治療效果和早期發現乳癌復發。多家乳癌基金會檢查計劃提供補助,讓更多女性能夠接受這項重要檢查。
乳房超音波:輔助診斷利器
乳房超音波利用高頻聲波產生乳房內部結構的詳細影像,這項檢查無輻射暴露風險,特別適合年輕女性和乳房組織緻密的族群。香港乳癌資料庫數據顯示,約40%的香港女性擁有緻密乳房組織,這類組織在X光攝影中可能掩蓋早期病變,使超音波成為重要的輔助工具。
檢查過程中,醫師會在被檢查的乳房皮膚上塗抹凝膠,然後使用探頭進行掃描。超音波能清晰顯示乳房內部的囊腫(充滿液體的囊袋)和實性腫塊,並能區分其特性。對於觸摸到但X光攝影未顯示的腫塊,超音波能提供有價值的補充資訊。此外,超音波還能引導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提高採樣的準確性。
乳房超音波與X光攝影的搭配應用創造了協同效應:
- X光攝影擅長檢測微鈣化點,這可能是早期乳癌的徵兆
- 超音波能更好地區分囊腫和實性腫瘤
- 兩者結合可提高整體檢測靈敏度達10-15%
- 對於高風險族群,聯合檢查能提供更全面的評估
香港多家醫療機構提供的乳癌基金會檢查套餐常包含這兩種檢查,確保更全面的評估。對於已完成治療的患者,定期超音波檢查是監測乳癌復發的重要手段。同時,乳癌病人支援團體經常舉辦講座,解釋這些檢查的差異和適用情況,幫助患者做出明智決定。
乳房MRI:高風險族群的選擇
乳房磁力共振造影(MRI)利用強磁場和無線電波產生詳細的乳房三維影像,對檢測侵襲性乳癌的敏感度可達95%以上,遠高於傳統檢查方法。然而,這種檢查成本較高且檢查時間較長,通常保留給特定高風險族群。
乳房MRI的主要優勢在於其極高的軟組織對比度,能清晰顯示腫瘤與正常組織的界限,對於多中心性乳癌(乳房多個區域同時發生癌變)的檢測特別有效。此外,MRI在評估植入物完整性、檢測腋下淋巴結轉移以及評估化療效果方面都有獨特價值。
香港醫學界建議以下族群考慮接受乳房MRI檢查:
- 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
- 有強烈家族史(多位一級親屬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 既往胸部放射治療史
- 傳統檢查結果不明確需進一步評估
- 已確診乳癌需確定疾病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乳房MRI的偽陽性率較高,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和侵入性檢查。檢查過程中需注射對比劑,有極少數過敏反應風險。對於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特別評估使用對比劑的安全性。多間香港乳癌基金會檢查計劃為符合條件的高風險女性提供MRI檢查補助,這些基金會同時提供全面的乳癌病人支援服務,幫助患者理解檢查結果和後續步驟。
其他乳房檢查方式
當篩檢發現異常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診斷性檢查,這些檢查能提供更確切的診斷資訊,幫助制定後續治療計劃。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使用極細的針頭抽取細胞樣本,過程類似抽血,通常不需要局部麻醉。這種檢查對評估囊腫特別有用,若抽出的液體為清澈且腫塊隨之消失,通常為良性囊腫。若抽出血性液體或腫塊仍然存在,則需要進一步檢查。細針抽吸的主要限制是無法區分侵襲性癌與原位癌,有時可能需要重複採樣或進行更確切的切片檢查。
粗針切片是目前最常用的確診方法,使用較粗的針管取得組織樣本,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這種檢查能提供足夠的組織供病理醫師分析癌細胞類型、分級和荷爾蒙受體狀態等重要資訊。現代粗針切片通常在超音波、X光或MRI引導下進行,確保準確取得可疑區域的組織。根據香港病理學院的數據,影像引導粗針切片的診斷準確率超過98%。
外科切片是更傳統的診斷方法,需在手術室進行,切除全部或部分可疑組織。雖然現在多數病例可由粗針切片取代,但某些情況仍需要外科切片,例如:粗針切片結果與影像學表現不一致、無法以粗針到達可疑區域、或懷疑為某些特定類型的乳癌。對於擔心乳癌復發的患者,這些精準的診斷工具能提供更明確的答案。
香港的乳癌病人支援網絡經常為面臨這些檢查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實用建議,幫助她們度過診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乳房檢查方式
選擇適合的乳房檢查方式應基於個人風險評估、年齡、乳房組織特性和個人偏好。香港乳癌基金會建議,女性應與醫生充分討論後制定個人化的檢查計劃。
風險評估是選擇檢查方式的基礎。以下因素會增加乳癌風險:
- 年齡增長(香港乳癌高峰年齡為40-59歲)
- 初經早(12歲前)或停經晚(55歲後)
- 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
- 家族史(特別是一級親屬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 特定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
- 既往乳房良性疾病史(如非典型增生)
根據香港衛生署指引,一般風險女性的建議檢查計劃如下:
- 20-39歲:每月自我檢查,臨床檢查每1-3年一次
- 40-44歲:與醫生討論是否開始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
- 45-69歲: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
- 70歲以上:與醫生討論是否繼續篩檢
高風險女性(如有家族史、基因突變或胸部放射治療史)可能需要更早開始檢查,並結合多種檢查方式。例如,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可能建議每年交替進行MRI和乳房X光攝影。香港多家醫療機構提供專業的風險評估服務,幫助女性了解個人風險水平。
選擇檢查方式時也應考慮實際因素,如檢查的可及性、費用和個人時間安排。香港多間乳癌基金會檢查計劃為合資格女性提供免費或補助檢查,減輕經濟負擔。同時,完善的乳癌病人支援系統能幫助患者應對檢查過程中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對於擔心乳癌復發的康復者。
最重要的是,乳房檢查應視為長期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而非單次事件。定期檢查、健康生活型態和風險意識的結合,才是對抗乳癌的最有效策略。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溝通,積極參與檢查決策,能幫助每位女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守護方案。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p_100/format,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