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xa,dexa scan

DEXA掃描:了解骨質密度的第一步

dexa掃描(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是目前醫學界公認的骨質密度檢測黃金標準,透過低劑量X光測量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主要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在香港,根據衛生署數據,50歲以上女性約有30%患有骨質疏鬆,男性則約為20%,顯示骨質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然而,dexa scan存在明顯限制:它僅能反映骨質密度(BMD),無法評估骨質微結構、骨代謝活性等影響骨骼強度的關鍵因素。臨床上常見「高密度但易骨折」或「低密度卻強韌」的案例,這正是因為骨骼健康需綜合考量「質」與「量」。

除了DEXA,以下指標也值得關注:

  • 骨代謝標記物:透過血液或尿液檢測骨形成(如osteocalcin)與骨吸收(如CTX)指標
  • 定量超聲波:常用於跟腱測量,反映骨骼彈性與微結構
  • 脊椎MRI:評估骨小梁結構完整性,尤其適用於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

飲食營養:打造強健骨骼的基礎

香港營養師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應達1000-1200毫克,但調查顯示港人平均僅攝取約500毫克。鈣質最佳來源包括:

食物類別 每100克含鈣量(毫克)
低脂乳酪 450
板豆腐 350
芥蘭 230
沙丁魚(連骨) 380

維生素D同樣關鍵,它能促進腸道鈣質吸收。香港大學研究指出,約60%港人維生素D不足(

其他營養素亦不可忽視:維生素K2(納豆、起司)能活化骨鈣素;鎂(南瓜籽、黑巧克力)協助鈣質代謝;優質蛋白質(雞胸肉、藜麥)則提供骨基質原料。

運動鍛鍊:刺激骨骼生長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強調,骨骼具有「用進廢退」特性,適當運動可刺激造骨細胞活性。理想的骨骼運動方案應包含:

負重運動

需對抗地心引力的活動,如快走(時速5-6公里)、登階(建議使用高度15-20公分階梯)、太極(特別適合長者),每週至少150分鐘。研究顯示,規律負重運動可提升腰椎骨密度達2-3%。

抗阻力訓練

使用自身體重(深蹲、伏地挺身)或器材(彈力帶、啞鈴),每週2-3次,每次8-12下為一組,每動作2-3組。重點訓練髖部、脊椎等骨折高風險部位。

平衡訓練

香港跌倒防治研究指出,65歲以上長者每年跌倒率達30%。單腳站立(扶椅背)、踮腳尖行走等練習,可增強本體感覺,降低骨折風險。

生活習慣:保護骨骼健康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追蹤研究發現,吸煙者髖骨骨折風險是非吸煙者的1.5倍,因尼古丁會抑制造骨細胞。戒煙後2-5年,骨折風險可逐步恢復至常人水平。

酒精攝取應限制:男性每日不超過2標準杯(約30克酒精),女性不超過1杯。過量酒精會干擾維生素D代謝,並增加跌倒風險。

體重管理同樣重要:BMI低於18.5(過輕)者骨質流失加速;BMI超過30(肥胖)則增加關節負擔。理想BMI應維持在18.5-23之間。

補充劑的選擇與注意事項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選擇鈣補充劑時:

  • 碳酸鈣:含鈣量高(40%),需隨餐服用以利胃酸活化
  • 檸檬酸鈣:吸收率較高,空腹亦可服用,適合胃酸分泌不足者

維生素D補充優先選擇D3(膽鈣化醇),其生物利用率較D2(麥角鈣化醇)高約70%。聯合補充時需注意:

  • 每日鈣攝取總量(飲食+補充劑)不超過2500毫克
  • 維生素D長期過量(>4000IU/日)可能導致高血鈣
  • 與特定藥物(如類固醇、抗癲癇藥)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建議在進行DEXA scan檢測後,由醫生或營養師評估個人需求再決定補充方案。

中醫觀點:從整體調理改善骨質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顯示,中醫將骨質疏鬆歸於「骨痿」、「骨枯」範疇,主要與「腎精不足」、「脾虛氣弱」相關。常用治法包括:

辨證用藥

腎陽虛者可用右歸丸加減(含杜仲、補骨脂);腎陰虛者宜左歸丸(含龜板、熟地);脾虛者配合四君子湯。臨床試驗顯示,中藥複方配合鈣劑使用,可提升腰椎BMD約1.5-2%。

外治療法

針灸選取腎俞、大杼等穴位,透過調節內分泌改善骨代謝;推拿手法則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需特別提醒:坊間某些「壯骨偏方」可能含重金屬或類固醇成分,務必選擇註冊中醫師診治,並告知正在進行的DEXA掃描結果與西醫治療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