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俸稅是什麼,個人稅計算,稅計

什麼是薪俸稅?

薪俸稅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對個人於香港產生或源自香港的入息所徵收的直接稅項,它是香港稅務體系中最重要的個人稅種之一。簡單來說,只要您在香港工作並獲得收入,無論是受僱還是自僱,都可能需要繳納薪俸稅。其核心目的在於為政府提供穩定的財政收入,用以支持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體現稅負公平的原則,即按照納稅人的實際負擔能力來徵稅。

理解薪俸稅是什麼,關鍵在於區分它與香港其他主要稅項的不同。香港的稅制以簡單和低稅率聞名,主要稅種包括利得稅、物業稅和薪俸稅。利得稅是針對在香港經營業務而產生的利潤所徵收的稅項,納稅主體是公司或獨資經營者;物業稅則是針對位於香港的物業租金收入徵稅。而薪俸稅的課稅對象是個人的職位、受僱工作及退休金所帶來的入息。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薪俸稅允許納稅人申請多項免稅額和扣除項目,從而降低應課稅收入,這與利得稅的計算方式有顯著差異。對於普通打工仔而言,掌握個人稅計算的第一步,就是清晰認識薪俸稅的獨特性。

誰需要繳納薪俸稅?

確定是否需要繳納薪俸稅,主要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納稅人的居住地狀況以及其收入的來源地。根據香港《稅務條例》,任何人士在香港產生或得自香港的職位、受僱工作及退休金的入息,均須繳納薪俸稅。這裡的「任何人士」包括香港居民和非香港居民。

首先,關於「香港居民」的定義,稅務局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法定定義。它並非由是否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決定,而是綜合考慮納稅人的通常或慣常居住地、在香港的逗留時間、家庭及經濟利益重心等因素。即使您並非永久居民,但只要在一個課稅年度(通常為每年的4月1日至翌年的3月31日)內在香港逗留超過180天,或者連續兩個課稅年度內在香港逗留超過300天,您很可能就被視為需要為在香港工作的收入繳稅的居民。

對於非香港居民,其納稅義務則完全取決於收入來源。如果非居民的收入來源於香港,例如受僱於香港公司並在香港提供服務,那麼這部分收入就需要繳納薪俸稅。反之,如果非居民的收入完全來自香港境外,即使款項匯入香港,也無需繳納薪俸稅。判斷收入來源是一項複雜的稅計工作,核心原則是檢視產生收入的服務是在何地提供。例如,一名僱員被海外公司派駐到香港工作,其在香港工作期間的薪金就屬於源自香港的收入,需要課稅。

薪俸稅的課稅範圍

明確哪些收入需要課稅,是進行準確個人稅計算的基礎。香港薪俸稅的課稅範圍相當廣泛,涵蓋了因擔任任何職位、受僱工作或收取退休金而獲得的大部分報酬。具體而言,應課稅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工資、薪金:這是薪俸稅最主要的課稅對象,包括基本月薪、週薪、日薪等。
  • 花紅、佣金:無論是年終獎金、績效花紅還是銷售佣金,都屬於應課稅收入。
  • 津貼、補助:大部分津貼,如交通津貼、膳食津貼(除非是實報實銷性質)、房屋津貼等,都需要計入應評稅入息。值得注意的是,房屋津貼的稅計方式較為特殊,其應課稅價值有特定的計算方法。
  • 實物福利:公司提供的非現金福利,例如僱主提供免租住所或公司車輛供私人使用,其「租值」或「利益價值」也需要折算為收入並課稅。
  • 退休金:從認可退休計劃中收取的款項,也屬於薪俸稅的課稅範圍。

然而,為了減輕納稅人的負擔,稅務條例也明確規定了一些免稅收入。了解這些免稅項目對於優化個人稅計算至關重要。常見的免稅收入包括:

  • 傷殘人士撫恤金
  • 符合特定條件的退休金(例如根據《退休金條例》發放的部分)。
  • 真正因工作產生的開支而獲得的實報實銷退款,例如員工為公司出差墊付的費用,事後獲得全額償還,這筆償還款項不屬於收入。
  • 部分學術機構發給教師的特定研究津貼

個人免稅額及扣除項目

香港薪俸稅制度的一大特色是其寬免的免稅額和扣除項目,這些設計旨在考慮納稅人的不同家庭狀況和實際負擔,使得稅計結果更為公平合理。善用這些免稅額和扣除項目,可以有效降低應課稅入息實額,從而減少最終應繳的稅款。以下是主要項目(以2023/24課稅年度為例,具體金額每年可能調整):

項目 金額(港幣) 說明
基本免稅額 132,000 所有合資格納稅人均可享有。
已婚人士免稅額 264,000 與配偶合併報稅時可申請,但需符合特定條件。
子女免稅額(每名) 120,000(首九名) 適用於未婚且未滿18歲的子女,或18至25歲正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等。
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每名) 25,000 - 50,000 根據受供養者年齡及是否同居等因素,金額有所不同。

除了免稅額,納稅人還可以申請扣除特定的支出和款項。這些扣除項目直接從你的總入息中減去,對個人稅計算的影響更為直接:

  • 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計劃的強制性供款:僱員部分的供款(目前為入息的5%,上限為每月1,500元)可獲扣除。
  • 認可慈善捐款:捐款給認可公共性質的慈善機構或慈善信託,扣除額不得少於100元,總額最高可達應評稅入息的35%。
  • 個人進修開支:為取得或維持在受僱工作中所需的資格而支付的進修費用,最高扣除額為10,000元。
  • 居所貸款利息:為購買在香港的住宅物業而繳付的利息,每個課稅年度最高扣除額為100,000元,最多可扣稅20個課稅年度。
  • 長者住宿照顧開支:為支付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院舍的住宿照顧開支,每名受供養人最高扣除額為100,000元。

如何計算薪俸稅?

掌握了課稅範圍和免稅扣除項目後,就可以進行具體的個人稅計算。香港的薪俸稅計算採用兩種方法,最終應繳税款為兩種計算結果中較低者,這被稱為「兩稅制」,對納稅人非常有利。

第一步:計算應評稅入息實額
首先,匯總你在該課稅年度內的所有應課稅收入,得出「應評稅入息總額」。然後,從這個總額中減去可扣除的支出(如強積金供款、慈善捐款等)和虧損,再減去你所合資格享有的全部免稅額,最終得出的數額就是「應評稅入息實額」。

第二步:應用稅率計算稅款
然後,將應評稅入息實額代入以下兩種稅計方法:

  1. 累進稅率計算:2023/24年度的累進稅率為首50,000元港幣按2%計算,其次50,000元按6%計算,再其次50,000元按10%計算,再其次50,000元按14%計算,餘額按17%計算。但以此方法計算的稅款,總額不會超過應評稅入息實額(扣除免稅額前)按標準稅率15%計算的數額。
  2. 標準稅率計算:直接用你的「應評稅入息總額」(即未扣除免稅額和某些扣除項目的總收入)乘以15%的標準稅率。

舉例說明:假設陳先生2023/24年度總收入為300,000港元,強積金供款為15,000港元,享有基本免稅額132,000港元,無其他扣除。
應評稅入息實額 = 300,000 - 15,000 - 132,000 = 153,000港元。
方法一(累進稅率):首50,000 x 2% = 1,000;其次50,000 x 6% = 3,000;餘額53,000 x 10% = 5,300;總稅款 = 1,000 + 3,000 + 5,300 = 9,300港元。
方法二(標準稅率):300,000 x 15% = 45,000港元。
比較兩者,陳先生最終應繳稅款為較低的9,300港元。這個例子清晰地展示了薪俸稅是什麼以及其計算的優惠之處。

薪俸稅的報稅與繳納

完成個人稅計算後,下一步就是依法履行報稅和繳稅的義務。香港稅務局通常會在每年5月初向納稅人寄出個別人士報稅表(BIR60表格)。納稅人必須在報稅表發出的日期起計1個月內(通常截止日期為6月3日)填妥並交回稅務局。如果是透過網上報稅,系統通常會自動延長期限1個月(即大約至7月3日)。

填寫報稅表時,務必準確申報你的收入、申請合資格的免稅額及扣除項目。稅務局提供了清晰的填表指引和網上報稅服務(「稅務易」),極大地方便了納稅人。網上報稅不僅快捷,系統還會自動為你計算稅款,並提供預覽功能,讓你確認無誤後才提交。

稅務局在審核你的報稅表後,會向你發出稅單(繳款通知書)。繳稅日期通常有兩期:第一期為當年11月或12月,需繳納稅款的75%;第二期為翌年4月,繳納餘下的25%。你可以選擇多種方式繳稅,包括:

  • 透過電話、互聯網或「轉數快」使用繳費靈服務。
  • 在指定銀行或便利店以現金繳付。
  • 郵寄支票。

必須嚴肅對待報稅和繳稅的截止日期。如果未能按時提交報稅表或繳納稅款,稅務局會施加罰款和徵收附加費。遲交報稅表可能被罰款高達10,000港元,而逾期繳稅則需繳付5%的附加費;若稅款拖欠超過6個月,會再加徵10%的附加費。因此,準時完成稅計和報稅程序,是每位納稅人的責任,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