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關節痛簡介
關節痛是指關節部位出現疼痛、僵硬或不適的症狀,常見於膝蓋、手腕、手指、肩膀等部位。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香港成年人曾因關節痛而求醫,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關節痛的症狀包括:
- 關節部位疼痛,尤其在活動時加劇
- 關節僵硬,特別是早晨起床後
- 關節腫脹或發熱
- 活動範圍受限
關節痛對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輕微的關節痛可能僅造成些許不便,但嚴重的關節痛會影響日常活動,如行走、上下樓梯、握持物品等。長期關節痛還可能導致睡眠障礙、情緒低落,甚至影響工作能力。因此,及時了解關節痛的成因並採取適當的關節痛紓緩措施至關重要。
二、 關節痛的常見成因
關節痛的成因多種多樣,以下為幾種最常見的原因: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主要因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退化,失去緩衝作用,進而引發疼痛。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香港人中,約有30%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關節組織,導致慢性發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影響多個關節,且症狀往往對稱出現。
痛風
痛風是由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起的急性炎症。香港人飲食習慣偏向高嘌呤,痛風發病率較高。痛風發作時關節會突然劇烈疼痛、紅腫,最常發生在大腳趾關節。
外傷與運動傷害
關節扭傷、骨折或韌帶損傷都可能導致長期關節痛。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尤其容易遭遇這類問題。
其他因素
包括細菌感染(化膿性關節炎)、病毒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引發關節疼痛。了解具體成因有助於選擇合適的紓緩骨刺疼痛方法。
三、 舒緩關節痛的非藥物方法
在考慮藥物治療前,許多非藥物方法能有效關節痛紓緩:
物理治療
適當的運動能增強肌肉力量,減輕關節負擔。低衝擊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特別適合關節痛患者。拉伸運動可改善關節靈活性,而熱敷能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冰敷則適用於急性發炎期,可減輕腫脹。
體重控制
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荷。研究顯示,體重每減輕1公斤,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可減少4公斤。香港營養學會建議,BMI超過23的關節痛患者應考慮減重。
輔助器具
護膝、護腕等支具可提供額外支持,減輕關節壓力。行動不便者可考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分散體重負荷。
飲食調整
抗炎飲食有助於紓緩骨刺疼痛。建議多攝取:
-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亞麻籽)
- 色彩鮮豔的蔬菜水果(含抗氧化物質)
- 薑黃、生薑等天然抗炎食材
同時應避免高糖、高脂肪的促炎食物。
四、 藥物治療與選擇
當非藥物方法效果有限時,可考慮藥物治療:
非處方止痛藥
乙醯胺酚(撲熱息痛)是最常用的止痛藥,副作用較少,但止痛效果較弱。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如布洛芬能同時止痛和消炎,但可能引起胃部不適,長期使用需謹慎。
處方藥物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醫生可能開立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或生物製劑。嚴重發炎時,短期使用類固醇注射可快速緩解症狀。
注意事項與副作用
所有藥物都可能產生副作用。NSAIDs可能影響腎功能和增加心血管風險;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用藥前應詳細諮詢醫生,特別是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或有慢性病的患者。
五、 何時應該尋求醫療協助
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關節疼痛劇烈且持續超過一週
- 關節明顯紅腫、發熱,可能表示感染
- 關節活動嚴重受限,影響日常生活
- 伴隨發燒、疲勞、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香港醫管局建議,若自行關節痛紓緩措施無效,或症狀加重,應儘早到普通科門診或專科就診。早期診斷和治療可防止關節永久性損傷。
六、 預防關節痛的建議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措施有助於維持關節健康:
維持健康體重
保持BMI在18.5-22.9之間(亞洲人標準),可顯著降低關節負擔。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肥胖者患膝關節炎的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4倍。
避免過度使用關節
重複性動作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都容易傷害關節。工作時應定時休息,變換姿勢。
正確姿勢與運動技巧
搬重物時應蹲下用腿部力量,而非彎腰。運動前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運動裝備,避免關節受傷。
定期檢查
40歲以上人士應定期檢查關節健康,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早期發現問題可採取預防性措施,避免發展成嚴重紓緩骨刺疼痛的需求。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p_100/format,webp)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p_100/format,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