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調學齡兒童聽力健康的重要性
聽力健康是學齡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良好的聽力不僅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更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學習成效與社交能力。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學齡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其中許多案例若能早期發現並介入,將大幅改善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品質。在學校環境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透過專業的聽力測試與評估,幫助家長與教師了解孩子的聽力狀況,並提供適當的支援措施。
聽力學家在學校的職責
聽力篩檢:早期發現聽力問題
學校聽力學家定期為學童進行聽力篩檢,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聽力健康把關工作。篩檢通常包括純音聽力測試和言語辨識測試,能夠快速檢測出可能的聽力損失。香港部分學校提供的聽力篩檢服務收費約在200-500港幣之間,具體會因應檢測項目和設備而有所差異。早期發現聽力問題可以避免孩子因聽力障礙而影響語言發展和學習表現。
聽力評估:確診聽力損失類型與程度
當篩檢發現異常時,聽力學家會進行更全面的聽力評估。這包括:
- 聲導抗測試:評估中耳功能
- 耳聲發射測試:檢測耳蝸功能
- 聽性腦幹反應測試:評估聽神經到大腦的傳導路徑
這些專業評估能準確判斷聽力損失的類型(傳導性、感音神經性或混合性)和程度(輕度、中度、重度或極重度),為後續介入提供科學依據。
聽力復健:提供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輔具及訓練
根據評估結果,聽力學家會為有需要的學童推薦適合的聽力輔具,並指導正確使用方式。在香港,助聽器的價格範圍較廣,從數千到數萬港幣不等,取決於技術水平和功能。聽力學家還會提供聽能訓練和溝通策略指導,幫助聽損學童適應課堂環境,確保他們能充分參與學習活動。
聽力衛教:教育師生及家長保護聽力
預防勝於治療,聽力學家在學校積極推動聽力保健教育。他們會舉辦講座和工作坊,教導學生:
- 正確使用耳機的方法(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60%,時間不超過60分鐘)
- 遠離噪音環境的自我保護意識
- 辨識早期聽力損失的徵兆
同時也指導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創造聽覺友善的學習環境。
個案管理:追蹤個案並提供支持
對於已確診聽力損失的學童,聽力學家會建立個案管理檔案,定期追蹤其聽力狀況和輔具使用情況。他們與學校特教團隊合作,根據學童的進步調整支援策略,確保聽損不影響其學業發展和社交互動。
學校聽力學家與其他專業人員的合作
與教師合作:提供聽力受損學童學習上的協助建議
聽力學家與班級教師保持密切溝通,提供具體的課堂調整建議,例如:
| 調整項目 | 具體做法 |
|---|---|
| 座位安排 | 讓聽損學童坐在教室中間靠前位置 |
| 教學方式 | 配合視覺輔助教材,避免純口頭講授 |
| 環境噪音 | 使用地毯、窗簾等減少教室回音 |
這些微調能顯著改善聽損學童的學習體驗。
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童在家中的狀況並提供支持
聽力學家定期與家長會面,了解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的聽力表現和溝通狀況。他們會提供居家聽力保健建議,並協助家長申請相關補助資源。香港社會福利署為合資格家庭提供聽力輔具購置補助,聽力學家能指導家長完成申請程序。
與醫生配合:轉介需要醫療處置的個案
當發現學童可能有中耳炎、耳垢栓塞或其他需要醫療介入的聽力問題時,聽力學家會及時轉介至耳鼻喉科醫生。這種跨專業合作確保學童獲得全面且適切的聽力健康服務。
如何找到學校聽力學家或相關資源
詢問學校輔導室或特教組
香港大多數學校都設有輔導室或特殊教育組,家長可透過這些單位聯繫校內聽力學家或獲取校外聽力服務轉介資訊。教育局也為學校提供聽力健康資源手冊,詳細列明各區聽力服務機構和補助計劃。
尋求當地聽力學會或相關醫療機構
香港聽力學會網站提供專業聽力學家名冊和聽力服務機構資訊。家長也可聯繫以下機構:
-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
- 香港大學聽力及言語科學系
- 各醫院耳鼻喉科聽力中心
這些單位不僅提供專業評估,還能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建議不同價位的聽力測試和輔具選擇。
呼籲重視學童聽力健康,及早發現並介入處理
學童聽力健康需要學校、家庭和醫療體系共同守護。聽力問題若能早期發現並適當介入,大多數孩子都能順利適應並充分發展潛能。家長應定期關注孩子的聽力表現,學校則需持續提供專業聽力篩檢和支援服務。香港社會各界也應加強對學童聽力健康的投入,讓每位孩子都能在清晰的聲音世界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