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 CT 掃描的兩種主要類型
心臟 CT 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技術,主要用於評估心臟血管的健康狀況。根據檢查目的與方式的不同,心臟 CT 掃描可分為兩大類型:鈣化積分掃描(Calcium Score Scan)與冠狀動脈造影 CT(CT Coronary Angiography,簡稱 CTA)。這兩種檢查雖然都屬於心臟電腦掃描,但其原理、適用對象與費用範圍卻有顯著差異。
鈣化積分掃描主要用於檢測冠狀動脈中的鈣化程度,而冠狀動脈造影 CT 則能更詳細地觀察血管狹窄或阻塞的情況。在選擇適合的檢查類型時,需綜合考慮自身健康狀況、風險因素以及預算。香港地區的心臟電腦掃描費用因檢查類型與醫療機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鈣化積分掃描的費用較低,而冠狀動脈造影 CT 的費用則相對較高。
無論是鈣化積分掃描還是冠狀動脈造影 CT,都能為醫師提供寶貴的診斷資訊,幫助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這兩種心臟 CT 掃描的原理、適用對象與費用範圍,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
鈣化積分掃描:原理、適用對象、費用範圍
鈣化積分掃描是一種專門用於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程度的檢查。其原理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技術,檢測冠狀動脈壁中的鈣化斑塊。這些鈣化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誌,其積分越高,代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大。
鈣化積分掃描的適用對象主要是無明顯症狀,但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人士。例如,年齡超過40歲的男性或50歲以上的女性,有吸煙習慣、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或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均可考慮進行此項檢查。鈣化積分掃描的優點在於無需注射顯影劑,檢查過程簡單快速,且輻射劑量較低。
在香港,鈣化積分掃描的費用範圍通常在港幣 2,000 至 4,000 元之間,具體價格會因醫療機構的設備、醫師專業水平以及是否包含後續諮詢服務而有所差異。相較於冠狀動脈造影 CT,鈣化積分掃描的費用較為經濟實惠,適合作為初步篩檢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鈣化積分掃描雖然能評估心血管風險,但無法直接顯示血管狹窄的程度。因此,若檢查結果異常,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進行冠狀動脈造影 CT 或其他檢查以確認診斷。
冠狀動脈造影 CT:原理、適用對象、費用範圍
冠狀動脈造影 CT(CTA)是一種更為精密的心臟電腦掃描技術,其原理是透過注射顯影劑,利用高速 CT 掃描捕捉冠狀動脈的血流影像,從而觀察血管是否有狹窄或阻塞的情況。這種檢查能提供更詳細的血管結構資訊,幫助醫師準確診斷冠心病。
冠狀動脈造影 CT 的適用對象包括有胸悶、胸痛等症狀的患者,或鈣化積分掃描結果異常的人士。此外,對於曾接受過心臟支架或搭橋手術的患者,CTA 也可用於評估手術後的效果。由於 CTA 需要使用顯影劑,因此對顯影劑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需謹慎選擇。
在香港,冠狀動脈造影 CT 的費用範圍較高,通常介於港幣 8,000 至 15,000 元之間。費用差異主要取決於醫療機構的設備等級(如 64 切、128 切或更高階的 CT 掃描儀)、醫師的專業經驗以及是否包含後續的影像分析與報告解讀。儘管費用較高,但冠狀動脈造影 CT 的診斷價值也相對更高,能為醫師提供更全面的心血管健康評估。 心臟 電腦 掃描 收費
冠狀動脈造影 CT 的檢查過程約需 15 至 30 分鐘,檢查前需空腹 4 至 6 小時,並避免攝取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檢查後,患者需多喝水以促進顯影劑排出體外。
鈣化積分掃描 vs. 冠狀動脈造影 CT:詳細比較
| 比較項目 | 鈣化積分掃描 | 冠狀動脈造影 CT |
|---|---|---|
| 檢查目的 | 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程度 | 觀察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情況 |
| 檢查方式 | 無需顯影劑,單純 CT 掃描 | 需注射顯影劑,高速 CT 掃描 |
| 適用對象 | 無症狀但具風險因素者 | 有症狀或鈣化積分異常者 |
| 費用(香港) | 港幣 2,000 - 4,000 元 | 港幣 8,000 - 15,000 元 |
| 顯影劑使用 | 無 | 有 |
| 輻射劑量 | 較低 | 較高 |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鈣化積分掃描與冠狀動脈造影 CT 在檢查目的、方式、費用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鈣化積分掃描適合作為初步篩檢工具,而冠狀動脈造影 CT 則更適合用於確診或進一步評估心血管狀況。在選擇檢查類型時,應根據自身健康狀況與醫師建議做出決定。
如何判斷自己適合哪一種心臟 CT 掃描?
選擇適合的心臟 CT 掃描類型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健康狀況、風險因素與預算。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判斷依據:
- 諮詢醫師意見:醫師會根據您的症狀、病史與風險因素,建議最適合的檢查類型。例如,若有胸痛症狀,醫師可能會直接建議冠狀動脈造影 CT;若無症狀但具風險因素,則可能先進行鈣化積分掃描。
- 評估自身風險因素:年齡、性別、家族病史、吸煙習慣、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均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風險越高,越可能需要更精密的檢查。
- 考量預算:冠狀動脈造影 CT 的費用較高,若預算有限,可先進行鈣化積分掃描,再根據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此外,還需考慮檢查的便利性與醫療機構的設備水平。香港部分私立醫院與專科診所提供心臟電腦掃描服務,建議選擇設備先進、醫師經驗豐富的機構,以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心臟 CT 掃描的流程與注意事項
無論是鈣化積分掃描還是冠狀動脈造影 CT,檢查前均需做好準備。以下是常見的檢查流程與注意事項:
- 檢查前:冠狀動脈造影 CT 需空腹 4 至 6 小時,避免咖啡因與刺激性物質。鈣化積分掃描通常無需特殊準備,但建議穿著寬鬆衣物以便檢查。
- 檢查中:患者需平躺在 CT 掃描床上,配合醫師指示進行呼吸與屏氣。冠狀動脈造影 CT 會注射顯影劑,可能會有短暫的溫熱感。
- 檢查後:冠狀動脈造影 CT 後需多喝水以排出顯影劑,並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鈣化積分掃描無需特別護理。
心臟 CT 掃描的報告通常會在數天內完成,醫師會根據結果提供進一步的治療或追蹤建議。若檢查結果異常,可能需要結合其他檢查(如運動心電圖、心導管檢查)以確認診斷。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心臟 CT 掃描類型
心臟 CT 掃描是評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工具,鈣化積分掃描與冠狀動脈造影 CT 各有其優勢與適用情境。鈣化積分掃描費用較低,適合無症狀但具風險因素者;冠狀動脈造影 CT 則能提供更詳細的血管影像,適合有症狀或需確診的患者。
在選擇檢查類型時,應充分諮詢醫師意見,並根據自身健康狀況與預算做出合理決定。香港地區的心臟電腦掃描費用因機構與設備而異,建議選擇信譽良好的醫療機構以確保檢查品質。
無論選擇哪種檢查,早期發現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才是最終目的。定期檢查、健康飲食、適量運動與控制風險因素,才是維護心臟健康的長久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