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腔(位於鼓膜後方的空腔)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急性中耳炎通常突然發作,伴隨劇烈耳痛、發燒等症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發展為慢性中耳炎,持續時間可達三個月以上。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全港約15%的兒童曾罹患急性中耳炎,其中5歲以下幼童佔就診病例的70%,顯示此疾病與幼兒發育階段的密切關聯。
要理解中耳炎的發生機制,需先認識中耳的精密構造。中耳由鼓膜、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咽鼓管及乳突腔組成,主要功能是傳導聲波與維持壓力平衡。其中連接鼻咽部與中耳的咽鼓管尤為關鍵,當其因感冒或過敏腫脹時,液體容易滯留中耳腔,形成細菌滋生的溫床。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的咽鼓管較成人短平且水平,使得病原體更易從鼻腔入侵,這也是幼兒成為中耳炎高風險族群的主因之一。
中耳炎的常見症狀
中耳炎的症狀表現因年齡與病程階段而異。典型症狀包括持續性耳痛,患者常描述為搏動性疼痛或壓迫感,夜間平躺時因壓力變化會加劇不適。聽力下降則因中耳積液影響聲波傳導,產生類似隔水聽聲的朦朧感。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臨床統計顯示,約83%急性中耳炎患者會出現耳鳴現象,多為低頻嗡嗡聲或氣流聲,這與炎症造成的壓力變化直接相關。
幼兒患者的症狀表現更需仔細觀察:嬰兒可能表現為持續抓耳、搖頭哭鬧、睡眠不安;學步兒童則可能出現平衡感下降、頻繁跌倒。若見耳朵流出黃色或帶血絲的分泌物,代表鼓膜已因壓力破裂,此時耳痛反而可能緩解,但絕不代表痊癒。嚴重病例會合併38.5°C以上高燒、噁心嘔吐等全身性反應,香港兒童醫院資料顯示,約12%住院治療的中耳炎患童會出現前庭功能異常導致的眩暈症狀。
中耳炎的成因探討
病原體感染是中耳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與卡他莫拉菌是三大常見致病菌,約佔細菌性中耳炎的85%;病毒性感染則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為主。這些病原體多經由咽鼓管逆流至中耳,故常見於感冒後續發症。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冬季流感季期間,中耳炎就診率會較平時增加40%,顯示呼吸道疾病與中耳炎的高度關聯性。
解剖結構因素亦不容忽視:
- 幼兒咽鼓管發育未成熟,僅成人的一半長度
- 顎裂患者因肌肉功能異常,咽鼓管開合受阻
- 鼻過敏患者黏膜長期腫脹,影響通氣功能
- 腺樣體肥大直接阻塞咽鼓管開口
環境風險因子包括群體生活(如幼兒園學童)、奶瓶餵養姿勢不當、家庭二手煙暴露等。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調查更發現,空氣污染指數超標日,兒童中耳炎急診率會上升19%,推測與懸浮微粒刺激呼吸道有關。
中耳炎的診斷方法
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診斷時,首重耳鏡檢查。透過氣動耳鏡觀察鼓膜顏色、透明度與位置變化:急性期可見鼓膜充血、膨出;慢性期可能發現鼓膜穿孔、鈣化斑或液平面。香港專科診所普遍使用的視頻耳鏡系統,可放大50倍影像並記錄病變過程,有助追蹤治療效果。若見鼓膜活動度降低,配合患者主訴耳悶塞感,強烈暗示中耳積液存在。
進階檢查包含:
| 檢查項目 | 診斷價值 |
|---|---|
| 聽力檢查 | 評估傳導性聽損程度與頻率分佈 |
| 鼓室圖 | 量化中耳順應性與咽鼓管功能 |
| 聲反射測試 | 判斷聽小骨鏈是否固定 |
對於反覆發作或治療無效的病例,可能需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排除腫瘤,或安排電腦斷層掃描評估乳突腔病變。值得注意的是,約30%幼兒中耳炎症狀不典型,需結合鼓室圖與炎症指標綜合判斷。
中耳炎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需依病原體類型量身訂製:細菌性感染首選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過敏者可用頭孢菌素替代;病毒性感染則以症狀治療為主。香港藥劑師學會建議,止痛藥應選用布洛芬而非撲熱息痛,因前者兼具抗炎效果。對於反覆發作病例,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需嚴格監測肝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約25%中耳炎菌株對紅黴素產生抗藥性,強調精準用藥的重要性。
手術介入的時機包括:
- 鼓膜穿刺術:適用於劇烈疼痛或積液黏稠者
- 鼓膜切開置管:每年發作超過3次或積液持續3個月
- 腺樣體切除:合併鼻塞與打鼾的復發病例
術後護理需保持耳道乾燥,洗頭時應用棉球塞耳,游泳需佩戴防水耳塞。家庭照護可輔以40°C溫熱毛巾敷耳,促進局部循環;哺乳期嬰兒應採半直立姿勢餵食,避免奶液逆流。
中耳炎的預防措施
切斷感染鏈是預防核心:
- 按時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疫苗
- 教導兒童正確擤鼻涕方式(單側交替)
- 避免共用耳塞、耳機等個人用品
環境控制方面,維持室內50-60%濕度可減少黏膜刺激;使用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能有效去除過敏原。香港房屋署近年推動的「無煙公屋」政策,已使兒童中耳炎發生率下降8%,證實二手煙防治的實質效益。
高風險族群應建立預警機制:過敏體質者需在季節變換前開始用藥;顎裂幼兒應及早進行語言治療與聽力追蹤。香港耳科學會建議學齡兒童每學期進行聽力篩檢,發現輕度聽損(26-40分貝)即應轉介專科檢查。透過這些多層次防護,能有效將中耳炎發生率降低60%以上,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傷。
















